特朗普“封口费”案子。
这是他目前已有的四个刑案中最轻的一个。
案情大致是:十几年前,特朗普在老婆怀小儿子时,出门找了个艳星一夜情。
2016年大选季,为掩盖该丑闻,他授意律师科恩支付13万美元给艳星让她签协议闭嘴(除此之外还付给另一个女人15万,大厦保安3万,与本案无关不多提了)。
2017年,作为总统的他陆续向科恩还了这笔预付款。封口费本身并不违法,但为省钱,特朗普开具假票据,以竞选律师费名目,用竞选经费支付了这笔钱。这就触犯了“伪造商业记录”,单纯这点罪名也不大,很可能只是轻罪,但该票据又涉及竞选财务法规,即以犯罪行为干涉选举,这就是个重罪了。曼哈顿的检察官起诉的就是最后那个罪名。至于所谓34个重罪其实是一码事,就是开虚假票据的行为重复了34次,所以实际上是一个罪,量刑也不会加和。
这个案子,对检察官来说,需要证明两点:
1.确实支付了这笔钱,并且伪造了商业票据。这很容易,证据确凿。该检察官办这个罪名的经验也非常丰富。
2.这笔钱是用于干涉竞选的。看上去逻辑成立,但法律上要证明这件事不容易。
首先这个转了一个弯的轻罪变重罪的控罪,本身是不是合理,是个法理问题。其次,科恩是个污点证人,他是2018年和特朗普发生矛盾坐牢后才反水的,他的证言怎样才能取信陪审团是个问题。
再次,因为政治极化的影响,陪审团本身是不是能达成一致意见,比如有特朗普的铁杆粉丝,那会不会mistral(即难以做出判决,当然同时会被特朗普方的宣传机器打造为无罪)。
从此前的美国民调看来,“认为特朗普的确犯了罪”和“认为特朗普会被定罪”的比例有一个很大的落差,中间这个差额主要是看见陪审团的不确定性。从调查看,12个陪审团员里头,有如下值得注意的点:
1.有一个Truth Social和X的用户,这个大概率是个川粉。
2.有8个纽约时报的读者,除了1个同时读FOX和NYP,其它大概率是左翼。但是,熟悉白宫政治的人知道,纽约时报和拜登的矛盾非常尖锐,三天两头也没有少黑他。包括这个案子,也多次写了特朗普的好话。
3.就是表中没体现出来的,陪审团是从曼哈顿本地选的,都是高教育程度人群,而且特别认真。这是曼哈顿本身的房价和产业决定的。法院选人靠电脑随机扔砖头,砸中的一般是CEO、交易员和写程序的,诸如此类。
当然,判决结果其实不能说出乎意料,只是判决时间很短。只用了两天不到,一般都是一周。也就是说陪审团实际上意见非常一致。这个可能还是特朗普方面辩护策略的问题。
主要有两点,一是侧重点不对,把召妓的事情否认了,那你付什么钱?这个一下子把自己在法庭上的信誉搞没了。
二是在可以辩驳的点,也就是付钱目的问题上,律师辩护理由是这跟选举无关,封口费是为了维护特朗普和妻子的关系,不想让妻子知道。这个理由有点飘。。
毕竟是在妻子生孩子的时候出去搞。当然,还是看人,在陪审团看来,特朗普显然不是在意这个的人。
作为研究舆论的人,这些细节再深挖就不是我的兴趣了。我主要关注的还是舆论上的影响。
毕竟定罪了也是个最轻的重罪,高龄首犯非暴力而且还有身份,坐牢概率挺小的。
定罪不等于坐牢,坐牢不等于输选举。
虽然民调有4%或者10%的支持者说他犯罪我就不投了,但我是不信的,这个高度取决于民调问题怎么设计。
而且中间派少一些票,狂热派会更狂热,这样还会多一些票,对冲了,对吧?
我个人是相信他在第五大道杀个人,也跑不了几张票。
真正让我感兴趣的,还是这些舆论转变,就是在特朗普的支持者人群里,是怎么把以前的口号和现在的口号的矛盾解决掉的?
比如以前喊“lock her up”,现在喊停止迫害政治对手。
比如以前喊“law and order”,现在喊法制蒙羞,小题大做。
比如以前喊州权,现在喊联邦法院介入。
比如以前喊家庭价值,现在喊搞个妓女这种小事算个毛。
比如以前喊敢说实话真小人,和传统建制派藏着掖着不一样,现在喊封口费哪个政客不搞
这种矛盾体现在每个保守派媒体上,有些话字面逻辑就是拧巴的
比如塔克·卡尔森说的“判决是给美国完美的法律制度蒙羞”之类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我看来有一些原因就是大家很难感受这些口号词汇和你通常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之前我发过一些推,提醒大家“法律与秩序”(law and order)和你想象中的法律、想象中的秩序,那是两码事。
你要明白,在美国,法律是用来对付普通人的,有一群人,他不适合法律,法律用在他身上,那些喊法律的人是会急眼的。
同样,秩序也是如此,这些人要维护的秩序是什么秩序?你需要好好思考一下。
赞(40)